
当印度士兵踏上阿拉斯加冻土的那一刻,2025年9月的这场“战争准备”联合军演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意义。在印美关系因贸易摩擦蒙尘的背景下,双方选择在靠近北极圈的军事基地展开高山极寒作战演习。 这个选址本身就充满了地缘政治隐喻。看似常规的年度军演,实则暗含三大战略考量:应对中俄在北极地区的战略挤压,提升印度在高海拔边境的作战能力,以及测试未来战争中的无人机作战新模式。阿拉斯加绝非普通的训练场。这里是美国应对中俄北极活动的前沿哨所,过去两年间,中俄军机军舰频繁出现在该地区:中国核轰-6K与俄罗斯图-95MS战略轰炸机编队飞行地方配资网,四艘中国军舰出现在美国专属经济区地方配资网,六艘俄罗斯舰艇在阿拉斯加附近游弋。 这些动态使得美军必须保持高度警惕,而邀请印度参与北极防务(图1),既是对中俄的战略警示,也是将印度纳入北极安全架构的微妙信号。 对印度而言,在极寒环境与经验丰富的美军共同训练,能直接提升其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的高海拔作战能力——那里同样面临着严寒、缺氧和复杂地形的挑战。 军演内容设置更具针对性。无人机和反无人机作战成为重点科目,这恰好对应着当前边境冲突中的新型威胁。印度国防部八月刚在高海拔地区测试美国Shield AI公司的自主无人机系统,此次演习便立即纳入相关训练,显示出极强的实战导向。这些无人机能在GPS信号被屏蔽的环境作战,恰好针对高原边境地区的电子对抗环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双方首次将联合国维和行动纳入演习目标,这为未来联合介入地区冲突埋下了伏笔。 虽然中方依照惯例提出抗议,指责军演违反中印边境协议精神,但美印显然做好了承受外交压力的准备(图2)。这已是四年来第三次聚焦高海拔作战的“战争准备”演习,且首次选择在靠近俄罗斯的北极圈内举行。 演习地点的选择透露出一个清晰信号:美印防务合作不会因贸易摩擦而减速,反而正在向更敏感的战略区域拓展。 正如美军指挥官所说,演习旨在证明“伙伴关系是牢固的、持久的,并准备好迎接任何挑战”——这句话与其说是演习口号,不如说是对地缘政治对手的明确宣告。值得注意的是军演的时间巧合。就在演习前一周,美国潜艇支援舰刚访问了印度钦奈港(图3),这是两年内美军第二次访问该地区。这种海陆联动的军事外交,正在构建一个立体的战略协作网络。印度一方面通过“马拉巴尔”海上联演与美日澳在印度洋保持合作,另一方面又通过“战争准备”陆上演习强化陆地边境应对能力,显示出多维度战略布局。 这场联合军演揭示出二十一世纪地缘政治的新态势:传统边境对峙与新兴北极竞争相互交织,军事合作超越双边关系短期波动,高科技作战模式正在重塑边境防御体系。印度通过与美国在极地环境下的训练,不仅获得高山作战的宝贵经验,更在美俄之间寻找着新的战略平衡。 而美国则通过强化与印度的军事纽带,在印太战略棋盘上落下了关键一子。北极的冰川之上,正在映照出未来大国竞争的新形态。


博星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